|
當前類別 >
管理培訓文庫> |
|
|
理財陷阱,外資銀行引發(fā)信用危機
作者:艾學蛟
去年,一家著名外資銀行曾邀請我去聽了一次他們的理財產品介紹,隨行有不少身價億萬以上的企業(yè)家。這家外資銀行的貴賓室裝修極盡奢華,里面的陳設幾乎都是明朝的家具,奢華程度不亞于五星級酒店。同時,伴有海歸背景的美女在不停地向來賓們介紹他們的理財產品。對于外資銀行理財知識,我只是略知一二,因從前也經過商,就多了個心眼,防著這周到服務背后隱藏的陷阱,所以沒有輕易去購買他們的理財產品。倒是同行的幾位老板,被這家外資銀行的大品牌、豪華的貴賓室和美女的微笑以及產品的高利潤藍圖“唬住”了,丟了不少銀子。
大家知道,正是花樣繁多的金融衍生品成為去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在國外,如今許多金融衍生品已經沒了立足之地,成了“有毒資產,人人喊打”。可是因為中國許多富人對金融衍生品的復雜性還一知半解,這就給了外資銀行在中國兜售高風險金融衍生品提供了機會,在國外不好銷售的金融衍生品,到中國市場反而風生水起。
很多中國投資者不懂英文,即使懂英文,也不懂法律,即使既懂英文又懂法律,還是被外資銀行一些條目繁瑣的條款忽悠了。我有兩位朋友,都栽在投資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上。一位投了一千多萬,不但虧得吐血,還倒欠銀行的錢。另一位朋友也虧了不少。
的確,中國市場很大,肯為理財產品一擲千金的富豪也不在少數。很多外資銀行在美國等國已經臭名遠昭,即使一些安全理財產品也屢遭滑鐵盧,而龐大的中國理財市場恰恰給了他們重振旗鼓的機會。以穩(wěn)健著稱的外資銀行,應該厚道一些,多提供些相對安全的理財產品給中國投資者,而不是竭澤而漁,拐一筆、蒙一筆算一筆。這些外資銀行來大陸千方百計拉富翁們去投資理財產品,雖獲得了一些眼前利益,因透支了信用,從長遠看必將失去更多大陸投資人的信任,損失更多長期利益。
如今,由于“富翁變負翁”、“百萬資產蒸發(fā)”、“理財虧損反成被告”等現象不斷在中國上演,人們對外資銀行開始產生信任危機。一位巨虧者曾這樣抱怨,“外資銀行已經到了這樣一個程度,竟赤裸裸的公開的掠奪我們的財富,完全是先騙后搶”。要知道“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中國,已有了專門針對外資銀行的維權網,網上的文章已把外資銀行的形象毀損得體無完膚,這樣下去外資銀行的理財業(yè)務將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無度濫發(fā)金融衍生品,給外資銀行帶來血的教訓,在金融危機中他們虧得一塌糊涂。英國匯豐銀行主席史蒂芬•格林也曾信誓旦旦地承諾,“現在的一些銀行模式已經破滅了,那些依靠高杠桿,以及向投資者出售結構復雜的金融產品的銀行模式即將不存在了。因此在未來,銀行將尋找一種新的模式來提高盈利能力,獲得成功。”然而,一些外資銀行卻執(zhí)著于陳舊的發(fā)展模式去忽悠那些無知的大陸投資者。試問,這種忽悠還能持續(xù)多久?
如果外資銀行繼續(xù)抱有中國“人多,錢傻”的念頭,一味透支在中國的品牌信用,我看必將引起更多中國投資者的憤怒,以后外資銀行不僅很難在中國大陸推銷他們的理財產品,恐怕其它業(yè)務也會受到影響,因為今后誰還敢相信這些外資銀行?
外資銀行若要走出在中國大陸的信用危機,當務之急是盡快修復受損的形象,以寬廣的胸懷和氣魄去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他們與大陸投資者之間的糾紛和爭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