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請把自己變成一家公司,你就不迷茫了 |
分享幾點我對于未來工作模式的思考和感受。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fā)。
一、工作的目的是追求“合作”
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也許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掙錢。
那么掙錢的目的是什么?換句話說,如果你掙了足夠的錢,你想過上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你的回答是什么呢?可以先想一想,再往下看。
可能很多人的想法是,掙錢,當然是為了可以不用工作 —— 但這真的是一種理想的生活嗎?
國外有一個理念,叫做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也就是努力攢錢,攢夠一筆足夠生活的積蓄,然后早早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么,那些實現(xiàn)了 FIRE 的人,都去做什么了呢?每天不工作,坐吃山空,游山玩水嗎?
不是的。實際上,如果你接觸過這些 FIRE 的人,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大多數(shù)人依然還在工作。只不過他們的工作會更加的自由,不再把高收入和高社會地位(名/利)作為唯一的追求,而是會更多地考慮自己的喜好、興趣和平衡。
我身邊也不乏掙到了一定的錢,打算“不工作”的人,但他們基本上都熬不過一年,就又重新回到職場中去。
為什么?因為他們都會覺得,不工作的自己,正在慢慢跟社會隔絕,慢慢跟這個世界脫軌,自己的生活變得蒼白、單調(diào),沒有意義。
工作的本質(zhì)是什么?是自我價值和自我意義的實現(xiàn),也是一個個體為這個世界創(chuàng)造價值的過程。
因此,認為“財務(wù)自由”就意味著“不工作”,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誤解:真正“不工作”的人,其實生活是非常乏味、無趣的。
我們要擺脫的,永遠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受困于工作”這個現(xiàn)象。
同樣,我們要追求的,也一定不是不工作,而是:我可以更加自由地從事我想做的工作,從中體會到愉悅感、成就感、意義感,而無需被逼著加班、熬夜,被強迫剝削,付出健康、生活和家庭的代價。
這也就是我一直強調(diào)的“自由度”,也就是讓自己擁有更多選擇的能力。
當你剛進入職場時,你是一名職員,是名為“公司”這臺龐大機器的一環(huán),你不得不去為了公司所要達成的目標去工作,為這個系統(tǒng)的運轉(zhuǎn)去發(fā)光發(fā)熱。這是每個人都不得不經(jīng)歷的必經(jīng)之路。
但當你慢慢在職場中成長起來,你開始擁有足夠的資源,包括能力、經(jīng)驗、成果、影響力……于是,你慢慢地可以用一種更加平等的姿態(tài)去跟公司對話,開始用“合作”去替代掉“工作”。
[/b]這是我一直堅持的理念,也是我對未來的判斷:在未來,每個人本身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的公司,通過跟別的個體或機構(gòu)“合作”,來為這個世界提供價值。[/b]
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什么呢?你有一個目的,或者一個興趣,而恰巧別人也有同樣的目的,而你們剛好可以互補,于是你們通過合作,一方提供技能、經(jīng)驗、思想,對方提供資源、平臺,你們一起去創(chuàng)造出一些有意義的成果出來,共同實現(xiàn)雙方的目標,并從中獲得回報。
當然,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這還是一個愿景。但我希望,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這樣的思維:
我現(xiàn)在的工作,不是為了“財務(wù)自由”之后可以不再上班,而是為了可以用一種更平等的姿態(tài),更高的自由度,去跟這個世界“合作”。
二、你首先是一個人,然后才是一個職場人
很多人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用自己所做的職業(yè),來為自己貼標簽,對自己下定義。
比如:我是某某公司的;
又比如:我是做運營/策劃/產(chǎn)品/營銷的……
這種做法有問題嗎?在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當然沒問題,它可以快速幫助對方了解你。
但如果你自己對自己的定義,也局限在這個思維里面,那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
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有什么東西是能伴隨你一生的?你的職業(yè)嗎?當然不是。
許多人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平臺“借給”自己的資源當成是自己的資本,把自己因為平臺而擁有的權(quán)力當成是自己的能力,把自己背靠平臺所做成的事情當成自己的成功,把別人因為平臺而對你的尊敬當成自己的光環(huán)。
但這些東西始終都是外部的,換一個位置就沒有了,它們不會一直陪伴你。
真正屬于你自己的,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你對各個領(lǐng)域的理解和經(jīng)驗,你做事情的“手感”,你處理問題的思考方式,你歸納、總結(jié)出來的方法論,你磨煉出來的心性,以及別人對你這個人的認可、好感和信任……
所以,一定要明確一點:
你首先是一個人,擁有各種各樣的技能和經(jīng)驗,然后才是你曾經(jīng)做出來過的成果,然后才是你的履歷和職業(yè),然后才是你的收入方式……
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思維鏈條是什么呢?從內(nèi)部逐步向外部延伸、拓展。一定是你內(nèi)部的東西決定了外部,而不是反過來。
一定不要用外部的事物來定義你。
一旦你明確了這一點,你會發(fā)現(xiàn),你就不會那么容易對外界的變動而感到不知所措 —— 因為你會清楚地知道:一切行業(yè)和崗位都是暫時的,你也只是暫時地在這個位置上做事情,通過付出你的勞動來收獲對應(yīng)的“經(jīng)驗值”而已。
你需要考慮的是:
我現(xiàn)在做的事情,從長遠來看,能夠帶給我什么?
我這段履歷,從長遠來看,對我會有什么影響和幫助?
我的工作成果和產(chǎn)出,能夠如何豐富“我”這一個個體?
換句話說,成長,永遠都應(yīng)該是我們考察一個崗位、一段職業(yè)生涯最重要的因素。
分享一個思維方式:你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不斷去思考自己的定位:
1.我是誰?
我對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我有過哪些能夠代表自己的成果和作品?我可以如何讓別人記住自己、對自己留下印象?
2.我擅長什么?
我做過哪些行業(yè)和崗位?我擁有什么樣的技能和長處?我可以為別人提供什么價值?我希望你在需要什么服務(wù)時可以想到我?
3.我想做什么?
我的長遠目標是什么?如果不考慮收入,我想做什么?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這三個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把它們寫下來,定期去思考,以及用它們來驅(qū)動自己、反思自己,看一看自己手頭上在做的事情,能否進一步填補、豐富這三個問題。
只有能夠使你變得更好的工作,才是有意義的。
三、要去積累資產(chǎn),而不僅僅是資歷
那么,如何讓自己獲得成長、變得更好呢?
一個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是:你一定要通過工作,不斷去積累自己的資產(chǎn)。
什么是資產(chǎn)呢?簡單來說,就是可以積累、并為你帶來收益的成果。我們可以區(qū)分兩種工作模式:
一是依靠出賣時間掙錢、獲得回報;
二是提供勞動和服務(wù)的同時,為自己積累資產(chǎn)。
舉幾個例子:
做咨詢。你接到一單咨詢,按部就班,為客戶解決問題,然后拿錢,結(jié)束。那么,這是一筆一次性的交易。你花費自己的時間換取回報,結(jié)束了就結(jié)束了,不會再有別的。
你接了100個咨詢。很好,這是你的資歷。它表明你在這一行做了很久,表明你是一個有經(jīng)驗的人。但也僅此而已了,不會為你帶來更多的什么。
但如果你在做這100個咨詢的過程中,你構(gòu)建起自己對于咨詢的一套方法論,并歸納、總結(jié)出客戶的不同類型和需求,再通過每一次的咨詢來完善自己這套方法論,從而能夠更高效地為客戶解決問題,得到更好的效果,甚至還可以把它傳授給別人 —— 那么,這就是你的資產(chǎn)。
因為它可以通過積累不斷地完善自己,并為你帶來切實的收益。
同樣,你跟100個客戶打交道,成功促成合作,這是資歷;但與此同時你能夠令這100位客戶對你留下印象,認可你,肯定你,甚至哪怕你離開了原本的平臺,客戶也愿意繼續(xù)跟你合作,這種口碑,就是你的資產(chǎn)。
很多人常犯的問題,就是只有資歷、但沒有資產(chǎn)。這種情況下,其實是很難對抗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和不確定性的。
再拿我自己為例。我從開始寫公眾號的時候,就考慮過這個問題:我不追求日更,而是希望用更加集中的精力去打磨每一篇文章,為什么?
就是因為我相信一件事情:一篇精心打磨、“有干貨”的文章,勝過100篇言之無物的文章。后者只是資歷,前者才能成為資產(chǎn)。
哪怕你從事的是支撐工作(比如行政、財務(wù)、法務(wù)……),是不是就沒辦法得到資產(chǎn)了呢?也不是。你也可以試著通過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流程、規(guī)范、模式,試著去推行,看能否提高整體運轉(zhuǎn)的效率、降低風險和成本 —— 那么這些,也可以是你的資產(chǎn)。
以及,你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心得,舉手之勞幫助一下別人,寫文章來傳播你的知識,在更多的場合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留下自己的名字,那么,當別人需要“合作”時,就有更高的可能性想到你、找到你,這些,也可以是你的資產(chǎn)。
簡而言之,有三種東西,都可以成為你的資產(chǎn):
一是你能夠拿得出手的成果;
二是別人對你的口碑;
三是你發(fā)出的自己的聲音。
這些資產(chǎn),可以不斷地抬高你自身的高度,讓你更好地把過往的經(jīng)驗和資歷,變成今后的機會。
所以,無論你在什么行業(yè)、做什么工作,我都希望,你能具備這么一種追求成果和資產(chǎn)的思維。可以多問問自己:
我在過去這1年/3年/5年里,有哪些事情是值得自豪地拿出來跟別人分享的?
有哪些事情放在行業(yè)里面也是能拿得出手的?
我有哪些收獲,是長遠來看都能夠?qū)ξ矣袔椭模?br>
如果沒有,也許就是時候需要調(diào)整你的工作和思維模式了。
四、影響力、可能性、和新的機會
這個時代,可能會有很多文章,告訴你:你要去做自由職業(yè),你要去做自媒體,你要去做“斜杠青年”(或斜杠中年)……甚至,你要想辦法去創(chuàng)業(yè)。諸如此類。
這些說法有道理嗎?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并不鼓勵你這么做。
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如果你是抱著“我要成功”的心態(tài)去做自由職業(yè)、自媒體、斜杠青年……的話,那么你幾乎百分之百是會失敗的。
因為這個時代,一切行業(yè)的競爭都非常激烈。你在業(yè)余抽出時間去做的事情,你從零起步摸索、嘗試的事情,又如何能夠跟別人全力以赴、付出一切的心態(tài)去競爭呢?
更別說創(chuàng)業(yè)了,我一直不支持大家去創(chuàng)業(yè)。因為創(chuàng)業(yè)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大部分創(chuàng)業(yè)公司活不過3年,能活過5年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更是鳳毛麟角,不到1%。
那么,如果說不應(yīng)該抱著“我要成功”的心態(tài)去做這些事情,那應(yīng)該怎么做呢?
最核心的是: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yè),你都必須具備這樣一種思維:持續(xù)打造你在某個行業(yè)、或者某幾個行業(yè)里面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不是說你要去做自媒體、做所謂的“個人品牌”,不是的。而是說:你要想辦法在這個行業(yè)的圈子里面,讓別人知道你,認可你,信任你,愿意跟你“合作”。
如何實現(xiàn)這一點呢?第三段里面講的“資產(chǎn)”,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你必須有能夠拿得出手的成果,有能夠讓別人知道你、接觸到你的機會,你才會具備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簡而言之:
一件事情,如果很多人都可以做,那么為什么要選擇你?你跟別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比起年輕人或者新入行的新手,人家要價低、態(tài)度好、服務(wù)快,你能夠勝得過他們的地方在哪里?
我現(xiàn)在有一個需求,需要找能夠滿足的人,那么我怎樣才能找到你?怎樣才能相信你能做得好?
很多時候我們說一個人專業(yè)、優(yōu)秀,其實未必是指他的能力多么出眾,而是說他能夠讓多少圈子里的人知道他,相信他能夠把事情辦好,愿意去推薦他。
這就是我們在職業(yè)生涯之中,需要不斷去打造和完善的東西。
在這個基礎(chǔ)上,你本來就可以把某些事情做好,再通過你的影響力,碰到愿意跟你合作的人,那么,一拍即合,很多事情就這樣順其自然地搭建起來。
舉個例子:你是做營銷的,想通過接單來從事自由職業(yè)。你是直接辭職然后發(fā)廣告嗎?當然不是。
你一定是先把本職工作做好,慢慢地在行業(yè)或者熟人圈子里打響名氣,給別人一些指導(dǎo)或建議,幫別人做一些簡單的活,久而久之就會有更多的人來找你,希望你幫忙做方案,那么你再出來自立門戶。一定是這么一個步驟。
副業(yè)、斜杠、自由職業(yè),乃至于創(chuàng)業(yè),其實都是一樣的。你一定不是突然間頭腦一熱,立刻動手去做,就能成功;而一定是一個因勢利導(dǎo)、順勢而為的過程:你在完成“主線”的基礎(chǔ)上,不斷地去接“支線”任務(wù),擴大可能性的“分母”,最終找到合適的機會,順其自然地去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資產(chǎn)和影響力,就是你的“勢”。
五、未來的業(yè)態(tài)會是什么樣的?
最后,再講一下對未來的判斷和理解。
未來的社會,無論什么行業(yè),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分化。也就是一個市場中,存在著少數(shù)幾個巨頭,剩下的是許許多多個搶占了商業(yè)價值鏈上各個位置的小工作室、小團隊,各司其職。
個體之間通過合作形成三四人乃至十來個人的小團隊,團隊與巨頭之間又通過合作完成商業(yè)價值鏈的實現(xiàn)。
指望一個行業(yè)永遠不產(chǎn)生變化,一個職業(yè)能夠伴隨自己終生,除了公務(wù)員、國企和事業(yè)單位之外,是不現(xiàn)實的。
要想能夠在未來的浪潮中生存下去,必然要讓自己變得更全面、更靈活。
你不再是用一個職位或行業(yè)給自己打標簽,而是必須成為一個具備獨特資產(chǎn)的個體,通過合作的方式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并隨著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地去學習、改變和適應(yīng)。
我常常說: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不在于看他此刻擁有什么,而是假如奪走他此刻擁有的一切,他能不能東山再起,能不能重新找到自己能夠發(fā)揮價值的位置。
這在未來的社會,可能會是一項最重要的能力。
不妨用這個問題來時時刻刻拷問自己:我能否做到這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