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参观了很多地方,这个被国民党方面描绘的如同炼狱一样的地方,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没有一块闲地、没有一个闲人,人人参加劳动,大家精神面貌非常好!深深地震撼了黄炎培。
拜访毛泽东时黄炎培提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感慨“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毛泽东肃然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路,就是民主,人民当家做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负责,就不会人亡政息。二人这一段对谈也成为经典的“窑洞对”。
1949年3月,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提出了著名的“进京赶考”命题。争取考出好成绩,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赶考”的永恒考题。
“赶考”路上,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毛泽东深谙历史,也理解黄炎培先生“周期率”的担心,并且知道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是农民。毛泽东在革命即将胜利进入北京时,一再提醒全党要吸取李自成的教训。毛泽东一生对反腐败极端重视,毛泽东对“糖衣炮弹”的危险性一直有极高的警觉,注意防止在社会主义中重演历史周期率。
仔细体会毛泽东为跳出历史周期律指引的方向,其核心的一点,就是建立一个能够让“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制度。把毛泽东倡导的民主集中制中包含的民对官的监督、群众对领导的监督、下级对上级的监督等。只要在民和官之间、下级和上级之间确实从信仰和法制上建立起上面恳求监督和下面敢于监督的互动关系,就一定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有效地抵挡和防止 “天下为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和破坏,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直到取得完全的胜利。这样也就彻底摆脱了历史周期律的劫数灾难。
但“文化大革命”这样暴风骤雨式具有无政府色彩的群众运动,没有充分预料到具有的极大破坏性。它既无助于防止历史周期率的重演,也无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负责”的前提是要完善法治建设。
要防止历史周期率在中国的重演,最根本的是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亡的关键。
1949年3月5日,党中央进入北京建立全国的人民政权前夕,毛泽东发表了划时代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他带着强烈的忧患感,向全党提出警示:
“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38—1439页,人民出版社1991版)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这些警示是非常英明的。
毛泽东的群众观和民主观:民主监督跳出历史的“周期率”
大江东去浪淘尽,“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而民主监督曾经走过崎岖不平的路……
在中央苏区,毛泽东就要求把群众的事当作头等大事!设立“控告箱”,受理工农群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检举揭发信件,号召“各位工农群众们,一切事情都可来这里控告”……
毛泽东晚年是孤独的,而邓小平不是
我们往往习惯于仅从一种政治的轨道上去解释一个政治家、一个革命者的命运。其实,成就一个政治家或摧毁一个政治家的原因有时要复杂得多。在这里,或许感情、家庭这些因素尤其是不能回避的。我们知道,同是这个时代的伟人毛泽东是在不断地失去亲人的过程中走完他的革命征程的……
许多公开的资料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证明并描述了毛泽东的孤独,特别是晚年的孤独。而邓小平不是。无论是他“文革”被打倒,还是复出后再次被打倒,他始终没有失去妻子,没有失去家人……
为什么毛主席那么强调“阶级斗争”?
因为这是他带领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自己多位亲人付出生命,才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回想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回想艰苦的长征之路、回想淮海战役、回想抗美援朝战争……人民群众就是跟着“无产阶级政权”这面旗帜一路走来。
“无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样的改革路线,的确对发展经济有利,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很重要的。但,与毛主席的心境,境界已经不同。
又已是换了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