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青年 |
|
等級:論壇游俠(一級) |
積分:218分 |
注冊:2005-1-21 |
發(fā)表:60(46主題貼) |
登錄:26 |
|
|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中國功夫的原生態(tài)調(diào)查 |
原始出處: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數(shù)名記者分赴各名山大川、武學圣地,力圖探訪今天的武林江湖。但除了那些早已覆蓋著歷史煙塵的遺跡,影視文學中的江湖似乎只是眾人內(nèi)心深處的一個秘密世界,以至于近在眼前也無跡可尋,遠在千里反倒歷歷在目。在少林寺,在武當山,在陳家溝,在青城山,我們見不到金庸筆下深入人心的顛僧、狂道、隱俠和劍仙,滿眼所見的是比自己更尋常,比生活更無奇的渺小人物。
或許這正符合了中國深厚的隱逸文化。看透世事的高人,與其在俗世中沉浮,不如遺世而獨立。在這些武學圣地的采訪和探尋中,正是一些看來普通尋常的人物在我們的時代傳承著中國功夫的香火。這讓人有一種興奮的感覺,也許江湖歷史的本來面目和今天一樣平淡無奇,但在后人的世界里卻成了傳奇。
傳奇的主人公便是武俠。周星馳在《功夫》公映后有一次接受采訪,談到很多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很渺小。從平凡到偉大,通常不過是趕上了一個契機。或許正是這個不算發(fā)現(xiàn)的常識,讓他認識到每人心中英雄俠客的情結(jié)。通過《功夫》中受李小龍《龍爭虎斗》影響的白衫和黑褲的造型,他用這種符號化的視覺語言描述著童年的夢。
上古的俠客“為知己者”浪擲生命。這種沒有正義的報恩意識,體現(xiàn)了普通人要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精神。“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居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隨著武俠精神的升華,他在社會大眾心目中達到了更高的倫理價值。
電影《英雄》的編劇李馮認為,武俠就是一個普通人的白日夢,這個夢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諸如友情、義氣和犧牲等觀念,來實現(xiàn)心靈的共鳴和認同。這種將武俠描述為成人童話的觀點也許并不新鮮,但精神上的尋根情節(jié),是李馮對武俠價值的另一個看法。“盡管西方的許多意識形態(tài)在生活中如魚得水,但中國人思想的胃口似乎還是需要一點中國自己的東西。說來似乎令人沮喪,因為這種東西似乎只有在古代的武俠精神中存留得更多。而這種東西經(jīng)過漫長歷史的洗禮,在不知不覺中深入骨髓,喂養(yǎng)著我們的精神。”
事實好像正是如此。武俠令人著迷的,正是他們令人傾慕的人格魅力:重義輕生,舍己助人,義薄云天,一諾千金......司馬遷在《史記》中特地為刺客和游俠列傳,正是因為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偉大品德,它往往為普通人向往而所欠缺。這種精神盡管在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也有存在,但游俠的這些品質(zhì)似乎離普通人的生活境界更加接近,而實現(xiàn)通往那個精神層面的梯子,就是功夫。
相對于傳統(tǒng)的中國武術,功夫似乎是以一個電影名詞出現(xiàn)的。功夫首先是視覺藝術,但永遠擺脫不了一點形而上的東西。這在金庸身上最為明顯,而古龍則通過對人物個性的強調(diào)而選擇了另一種價值取向。孫式太極拳當代掌門人孫永田認為,金庸的小說雖然把傳統(tǒng)的功夫帶到了神話般的境界,但真正的功夫從未像小說中寫的那樣神乎其技。正如陳氏太極的創(chuàng)始人陳王廷所言,“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真正的俠客和武功高手通常將自己深深地隱藏在江湖,功夫只是娛樂他們精神世界的工具。
中國人武俠情結(jié)的另一個根源在于對個人價值實現(xiàn)的渴望和對社會不公的心靈反抗。“物不平則鳴”織就了中國人俠客情結(jié)的歷史根源。盡管當個體的自由精神與國家制度和名教綱常日益發(fā)生沖突后,俠客終于在集團暴力的驅(qū)逐下浪跡江湖,但即便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名教綱常的嚴格限制后,武俠情結(jié)依舊讓路見不平的俠客成為平民宣泄不公的永恒代言人。近代出現(xiàn)的武俠片,從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到陳凱歌正在拍攝的《無極》,76年的武俠電影史完全可以媲美美國的西部片。瞿秋白曾經(jīng)批評仙劍統(tǒng)治著中國人的腦筋。“濟貧自有飛仙劍,爾且安心做奴才。”但《青春之歌》的作者楊沫卻認為,她之所以單身離家走上革命道路,與那時讀武俠小說“很有關聯(lián)”,因為“除暴安良的動機和救民水火的革命思想本來就是吻合的”。
《韓非子·五蠹》中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游俠歷來是正統(tǒng)文人痛恨的人群,因為他們能通過文人短缺的個人武力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但游俠又是文人千古的夢想,無論是李白還是金庸,各代知識分子都不吝用文字贊美他們。
武俠,功夫和江湖。這是虛虛實實世代相傳的神話,沒有人相信它,卻永遠有人愿意相信它。
少林寺的功夫以及被重新挑起的江湖
◎蔡崇達
釋永信甚至忙到抽不出完整的時間接受記者的采訪,這個少林寺的第30代方丈一邊穿袈裟、剃胡須一邊回答記者的問題——他呆會還要接受美國探索頻道的采訪,而就在記者短短的30分鐘采訪時間中,先后有包工頭、銀行行長和村委會委員推開方丈室的門。“實在抱歉,我太忙了。”釋永信眼睛布滿紅絲。旁邊的侍從告訴記者,他昨天晚上才連夜從北京回到少林寺,一直忙到12點后才睡覺,而今天早上一早就去登封處理事情了。
少林寺方丈的職責是什么呢?釋永信的回答是:協(xié)調(diào)處理好寺廟的發(fā)展。而對現(xiàn)在的少林寺來說,功夫以及功夫帶來的利益紛爭或許已經(jīng)成為這個方丈必須處理的最大江湖了。
“功夫拯救了少林寺”
正如功夫一直在歷史上對少林寺的作用,1982年,功夫又一次拯救了少林寺。
“一片破敗,一共就十幾個和尚,9個是老人,靠28畝地過日子。”這是現(xiàn)任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對記者描述的1981年的少林寺。修繕一新的方丈室里,布置精致,大堂內(nèi)擺著一片雕刻著羅漢塑像的玉石,屋頂上模仿雍和宮的裝飾。釋永信不無唏噓,“那時候少林寺已經(jīng)奄奄一息,除了零星幾個愛好者會偶爾探訪之外,少林寺和他的功夫幾乎被人遺忘了。”
從小就生活在少林寺周圍的李炎林是少林寺農(nóng)家賓館的主人,根據(jù)他的記憶:“那時候的少林寺就像是每個農(nóng)村都有的那種普通小寺廟,靠種幾分薄地過活,惟一不同的是,那里的和尚還堅持練功夫,但是純粹只是一種愛好,根本沒有人把功夫當什么。和尚沒事就常出來和村子里的人聊天,順帶也教大家功夫,這算是他們的消遣吧,所以像我這樣年紀的人都是少林寺的俗家弟子。甚至有些和尚跑到周圍的中學去當體育老師,當然,這可能還因為是經(jīng)濟壓力造成的。還有一個和尚后來跑到登封縣體委去了,這是當時少林功夫的能發(fā)揮的最大功用了。”
之前少林寺的凋敝來自幾個原因,1928年軍閥石友三一把火燒了少林寺,少林寺的損害一直沒能重新整修,“文革”時候少林寺遭遇第二次破壞。“少林寺著名的塔林還是我的師父釋行正舍命保下來的。后來土改讓很多僧人都還俗去了,留下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少林寺。”釋永信說。
據(jù)李炎林的回憶,那時的主持釋行正和村民聊天時常會不自覺聊起以前輝煌的少林寺——以前的少林寺是皇家寺廟,管著的是上萬頃土地,有上千民佃農(nóng)為他們耕作。“但當時很多人都把這個當作笑話聽。可見從1928年到1982年這段時間,少林寺是多么不堪。”
然而,“似乎是冥冥中的注定”,1981年釋永信在“誰都不愿意到少林寺”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只身從家鄉(xiāng)安徽前往這個“破舊小寺廟”,拜入釋行正門下。也就在1981年,幾乎在釋永信入寺的同時,一次在后來改變少林寺命運的武術比賽毫不起眼地在山東濟南舉行,在這個比武大會上來觀看的有幾位香港人,他們是香港銀都機構的工作人員,其中便有那位目光獨到的人士,他叫張鑫炎——是拍過武俠片《碧血丹心》的著名導演,他此行目的是為了功夫新片《少林寺》挑選演員,其中被挑中的就是后來的李連杰。
轉(zhuǎn)機就在這部《少林寺》。“1982年《少林寺》上演,在國內(nèi)外掀起了對少林功夫的熱潮,緊接著,一切都被改變了,從1974到1978年根據(jù)門票統(tǒng)計少林總共的游客是20萬左右。而到1982年少林的游客達到了70多萬人,1984年達到260萬人,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穩(wěn)定在每年150萬人左右。從那時候起,少林寺的旅游收入一度長期穩(wěn)定地占據(jù)登封財政收入的38%。”人們突然意識到少林功夫是個寶礦,也在這時候“省市領導看到希望了。”李炎林說。
被功夫改變的地方經(jīng)濟生態(tài)
記者是隨方丈的車到達少林寺的,鄭少公路直直走到底就是少林寺了,沿途并沒有想象的深山古林,而這條公路“是為了讓旅客更方便到少林寺建造的”,這仿佛就是個象征——從功夫的市場化開始,少林寺以及周圍的現(xiàn)實生態(tài)完全被改變了,“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這種存在1500年的景象其實在短短20年間就徹底消失了。
“如果沒有功夫,少林寺周圍的村落或許還是貧窮的小村落。”李炎林說。比起此前小農(nóng)村的耕作,現(xiàn)在的功夫儼然成了當?shù)刈畲蟮慕?jīng)濟來源,游人增多后,當?shù)卮迕袷芾骝?qū)動迅速撤離土地。而旁邊一些村莊的居民也不斷往少林寺靠攏,少林寺周圍的村莊迅速膨脹。
在少林路上開小商品店的張春福經(jīng)歷了少林寺周圍的幾次變遷。他告訴記者:“起初在少林寺大門口對面有些小商店和臨時搭建的帳篷,經(jīng)商者在里面賣點兒饅頭、面條,后被拆掉。政府看到這里的發(fā)展機遇,專門從石牌坊以內(nèi)到少林寺規(guī)劃出一條街,二三年后扒掉,建起少林寺商城。原本規(guī)劃是游客來了把車放在停車場后(也就是現(xiàn)在塔溝學校西區(qū)),走進商城先消費,再步行至少林寺。可是如果把車放進去直接開到少林寺門口,那里停車費則是停車場的四倍。結(jié)果變成停車場沒有車,來人都直接進了少林寺,商城變空城,無法經(jīng)營下去。后來塔溝學校用450萬元把地買下來,蓋起教學樓和校舍;到了1992年政府又重新頒發(fā)文件,建仿古一條街(就是現(xiàn)在這條少林街),都是附近居民開的各種小店鋪,如飯館、小賣部、旅游紀念品、書店等。1999年登封市政府選中了清華大學的方案,對少林寺景區(qū)作了重新規(guī)劃。”另外一個改變就是武術學校的狂增,“到90年代,少林寺附近的武術學校幾乎是遍地開花,學生總?cè)藬?shù)達到32000多人”。
“20多年來,這些商業(yè)設施在景區(qū)內(nèi)被拆拆建建,屢禁不止。鄭州一家大公司甚至在少林寺對面投資了一家‘寺院',塑建五百羅漢,請了假和尚設功德箱。這些都嚴重了影響了少林寺旅游的質(zhì)量,1987年后游客數(shù)有所滑落。”登封市副市長何宏波說,“所以1999年我們重新規(guī)劃,這次規(guī)劃是依照‘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設計的。2001年底從迎賓佛開始向里,已經(jīng)完成了兩期拆遷。總共40萬平方米的門面建筑都要拆掉,武校統(tǒng)統(tǒng)搬到城市西面新建的武術城里去,拆遷費粗算估計要8000多萬元,整個景區(qū)的整頓則需要3個億左右。”
“功夫帶給少林寺以及周圍的變化無疑是巨大的,在1982年前,少林寺周圍的村民每年產(chǎn)值只有30元,村民們沒用過煤,全是砍樹作燃料,沒有電器也沒有電。而現(xiàn)在,少林寺已經(jīng)成了一個巨大的產(chǎn)業(yè)。”釋永信說。而且“為了美化景觀,地已經(jīng)不讓種了,現(xiàn)在所有經(jīng)濟來源就是少林寺。這周圍村子里最有錢的人開武術學校,有點關系的開賓館、飯店,除此之外,就是開車拉客和擺攤。”李炎林說。少林寺功夫的巨大產(chǎn)值不僅把這么一個地區(qū)的經(jīng)濟拉上去了,也徹底改變了周圍鄉(xiāng)村的生活,原來這兒方圓百里就一個村,統(tǒng)稱少林村,改革開放后分成四個村:少林村、塔溝村、郭店村和雷家溝。經(jīng)過這幾次的反復,這些村顯然都形成了一個以少林寺為核心的經(jīng)濟生態(tài)。現(xiàn)在少林寺的方丈儼然成了這個地區(qū)的長老——這個角色其實和歷史上的少林方丈異常類似,少林寺從建寺之初就是一個皇家寺廟,有著大量的耕田和寺產(chǎn),并養(yǎng)有為數(shù)不少的佃農(nóng)。“在古代的少林寺,除了布施之外,佃農(nóng)耕地是少林寺最大的收入了,后來經(jīng)歷幾次的歷史變化,后來這些佃農(nóng)后來就圍繞著寺成了定居的村民,而現(xiàn)在,他們又要依靠少林寺吃飯了。”
作為權力的功夫和它挑起的現(xiàn)實糾葛
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方丈釋永信也是被功夫經(jīng)濟推上前臺的。“當時政府領導想開發(fā)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第一個工作就是選擇能利用好這個商機的接班人,然而因為少林功夫在1928到1982年間已經(jīng)幾乎斷脈了,1983年,相關領導邀請了當時名噪一時的海燈大師和他的兩個弟子,并有意把少林寺的管理權交給他。不過對于當時誰要來接管少林寺有很大的爭議,包括海燈、釋永信的老師釋行正和釋永信的另一個師叔都是人選。其中怎么演繹我們是不清楚,到了最后海燈和釋永信的另一個師叔都離開少林寺,1983年領導權交給了釋永信。其實當時的少林寺有很大壓力,因為少林寺基本是斷代了,少林寺必須在一方面接續(xù)重新尋找以前功夫傳統(tǒng)的同時,迅速把握商機市場化。而之所以會最終選擇釋永信,是因為當時釋行正相信釋永信聰明、靈活,能處理好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對于接班問題,釋永信的說法是:“前任方丈根據(jù)德行、智慧、人品各個方面挑選,然后授予祖?zhèn)鞯姆ň恚ň硎菑?500多年前流傳下來的,從第一代到我第30代每一代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現(xiàn)在法卷在我手上,我要對得起前面那29代祖先。”
就在經(jīng)濟把功夫塑造成一個權力的同時,另外一條影響少林寺和村莊的主線——宗法門頭制度在重新糾葛。“少林寺的功夫之所以能傳承不衰而且一直保證正本清源來自宗法門頭制度,這是13世紀福裕禪師主持少林寺期間確立的,少林寺的模式說得通俗一些就是你要學我的功夫就得和我確定繼承關系,一般是統(tǒng)歸在佛祖的名下,成了弟子或者法子,就是俗家程序中的兒子這樣的意味,少林寺的宗法制度沿襲自周朝,福裕法師確立了70個字為輩分,如圓字輩就比本子輩小一悲,這和世俗中以血脈關系為基礎宗法制度一樣。”少林寺的總教頭釋永莊告訴記者。
而這個村子里的人“要么自己就讓當體育老師的少林和尚教過,要么自己或者祖輩就曾拜少林和尚為師”,所以許多都是少林寺的俗家弟子,記者下榻的少林農(nóng)家賓館的主人李炎林的兒子就驕傲地告訴記者,如果論輩分,方丈大師還要叫他爸爸十爺了。
“我們村里對方丈太熟悉了,拉來扯去都是關系,方丈也常在村里四處走動,所以彼此就更熟悉了。”然而當少林寺成為鄉(xiāng)村經(jīng)濟的核心,這條線就變得異常敏感,一個利益關系交織的江湖正在鋪開。“事實上釋小龍就是釋永信的弟子和干兒子。釋小龍原名叫陳小龍,他的父親叫陳同三,是嵩山少林寺武術學校的校長,和釋永信私交不錯,釋小龍可以說是釋永信捧出來的,1993年6月7日,應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邀請,以釋永信為團長的少林寺佛教文化訪問團去臺灣。作為隨團惟一的俗家弟子,這也是小龍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他在那個會上被片商看中。從那次之后,村子里不斷有人通過各種關系想和少林寺發(fā)生關系,也有很多人一直想把自己的兒子送入少林寺,拜方丈為師。”李炎林說,“現(xiàn)在你要在少林寺旁邊謀生,就看你和少林寺的關系了,如果關系越親近,你得到的機會越多,我這邊的客人很多都是少林寺介紹的。”少林寺和周圍的村莊交織在利益和以武術血緣確立的親屬關系中。
世界市場:少林寺功夫的未來江湖?
這是一張和尚的名片。正面:釋延王——少林寺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傳人。背面分別列了七個 “官職”:少林易筋經(jīng)洗髓經(jīng)研究中心主席;少林寺網(wǎng)站首席執(zhí)行官;少林寺武僧團副團長;少林慈善福利基金會副會長;《禪露》雜志主編;中華禪詩研究會會長;河南少林寺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國內(nèi)第一家僧人自己的影視制作機構)。過去少林寺有“知客”、“典座”等主要職務劃分,但卻無法給1500年后網(wǎng)站的首席執(zhí)行官和影視公司的董事長定位。延王和尚在寺院做的是前無古人的事兒——少林寺高科技文化形象策劃人。
這是一個縮影——少林功夫已經(jīng)徹底地改造了少林寺。從1988年元月在少林寺院內(nèi)首次公開對外表演開始,少林寺走上了“功夫經(jīng)濟”的道路,第二年改名為少林武僧團,開始了國內(nèi)外的演出,1998年成立了“少林寺事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經(jīng)營少林素餅和少林禪茶,并已經(jīng)注冊了國內(nèi)29大類近100個商標,向一些社會企業(yè)特許授權使用“少林”商標。少林寺還設立了“河南少林寺影視有限公司”、 “嵩山少林寺武僧團培訓基地”等。自1986年始,他先后創(chuàng)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會、少林武僧團、少林寺紅十字會、少林書畫研究院、中華禪詩研究會、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會。
現(xiàn)任少林寺的總教頭釋延莊告訴記者,為了發(fā)展成為世界性的大寺廟,少林寺內(nèi)的僧人已經(jīng)改變了生活習慣,現(xiàn)在是半天學習武術半天學文,現(xiàn)在他們是每天5點起床,先去爬山(他們叫跑山),下午,上文化課了。上的課有數(shù)學、語文、英語。“惟一多的就是佛學課,有的武僧已學到大專的水平了,還有的武僧英語已能運用自如了。現(xiàn)在寺里每年都會送合適的人到大學和佛學院進修,武僧們平時每周可以看一次電視,也可以用電腦。”
發(fā)展至今的少林寺,從內(nèi)部機構設置來看,儼然是一個架構完備的實體,甚至擁有一個少林實業(yè)發(fā)展公司,釋永信說當年為了保護少林寺商標才成立公司,因為商標法規(guī)定只有公司才能注冊商標。少林寺自己并不忌諱言商。釋永信在《禪露集》中也有這樣的觀點:“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滅亡了。”少林寺這種“歷史性格”,與其他寺院不同,十分典型。它在商業(yè)社會中采取主動原本就是可以預想的結(jié)果。
更大的舉措還在后面,少林寺以少林功夫申報世界遺產(chǎn)已經(jīng)獲得國家的通過。“我們該做的都已經(jīng)做了,現(xiàn)在就等待聯(lián)合國的審核了。”釋永信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少林功夫可以說是中國傳播最廣的文化符號和歷史品牌,我們希望少林功夫能像‘聯(lián)想 '一樣給中國創(chuàng)造更多更大的價值。”
“比起以前,現(xiàn)在的少林寺舞臺更大,我們未來的江湖就在世界市場,對此我很有信心”釋永信說。
圖書館里的“武林秘笈”
記者◎馬戎戎
小時候看《射雕英雄傳》,記憶最深刻的一段是,陳玄風臨死前告訴梅超風把自己胸上的皮割下來,因為《九陰真經(jīng)》就刻在上面。梅超風這才明白,為什么丈夫這些年來從來不肯脫上衣。想來銅尸鐵尸二人也是當世高手,尚且如此害怕別人奪經(jīng)。那林平之為了自己家傳的《辟邪劍譜》,夜夜伏在華山危崖之上也就算不得什么。在武俠小說里,一本武林秘笈就好比是開國玉璽,得之者得天下,人人不惜以性命相搏。所以,2004年9月,少林寺在網(wǎng)站上公開多項少林秘笈才會轟動一時,那時人人探詢,難道江湖的規(guī)矩改了?
其實江湖的規(guī)矩早就改了。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早在1998年就出版了一套《少林功夫叢書》,叢書共8本,包括《少林絕命腿》、《少林打擂秘訣》、《少林護身暗器秘傳》、《少林三絕:氣功、點穴、擒拿》、《少林金剛硬氣功》、《少林棍法大全》、《少林看家拳》。從少林功夫源流,到少林以慈悲為本的武功原則、內(nèi)功入門法則,各種招數(shù),甚至鍛煉方法都一一列出。書中還附錄了多種治療外傷、內(nèi)傷的少林靈藥,包括傳說中可以續(xù)骨救命的壯筋續(xù)骨丹、增長氣力的少林大力丸。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書架上,這套書并不見得特別搶眼。因為旁邊還有著無數(shù)的拳經(jīng)劍譜。按類來分,最多的有兩種:太極拳和武當八卦掌。《倚天屠龍記》里,太極功夫以柔克剛的功夫被宣揚到了極致。國家圖書館的太極拳譜勝在一個“廣”上,陳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都有專門論述;甚至有一本《陳氏太極拳圖說》,用看圖學話的方法教你打太極。再往兩旁一看,詠春拳、通背拳、形意拳,一路路拳法的名字讓你感覺到了少林寺的藏經(jīng)閣。這里面,“高翔”這個名字屢屢出現(xiàn),作為《武術》的主編,他的著作有:《鷹爪大力擒拿》、《峨眉白猿閃電手》、《蛇拳北派秘技》、《隱蹤絕殺黑虎門》。
但實際上,這些書里記載的,都只是武術的套路,都只能叫做“武術”,而不能叫功夫。究竟什么是“功夫”呢?少林方丈釋永信在《中國武術文化略述》說,“功夫”一詞是佛教專用名詞,禪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功夫”。比如坐禪、參話頭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為了徹底改變?nèi)说钠焚|(zhì)。每天起床疊被、洗臉睡覺都是做功夫,比起套路,功夫無疑更是武功之本。《天龍八部》里的藏經(jīng)閣老僧是懂什么叫“功夫”的,他在混入藏經(jīng)閣的蕭遠山日常取書處放上佛經(jīng),意即在此。
即將離開的時候,就像武俠小說里描寫的一樣,一位黃衣僧飄然出現(xiàn)在面前,手中取一本通背拳翻閱,又取一本《少林功夫》翻看。上前詢問之下,竟然真的曾在少林門下學拳。趕忙問他這些“秘笈”是否真能讓我等凡人練出一身武藝,他看了我一眼,非常慈祥和藹地說:“強身健體還可以。”又問他日常看什么書,他說:“外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