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ktv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1302分 |
注冊:2004-8-21 |
發(fā)表:346(293主題貼) |
登錄:209 |
|
|
新主管:隨時調整你的“揮棒姿勢” |
情境領導理論認為,管理就像打棒球,要根據(jù)員工不同狀況調整管理方式如果你是一名新上任的部門主管,需要接管一個高效運轉的部門,但前任管理者曾牢牢地控制著局面,而你則希望能讓工作環(huán)境更人性化,并保持高效的工作局面。
這時,擺在你面前有4個選擇,A是為避免沖突而不施加壓力,B是愿意隨時與員工討論,但不強行要求成果,C是清楚地將你的感覺表達出來并幫助員工達成目標,D是采取迅速而有力的行動,重新訂立工作方向。你會選擇哪一個?
這是麥肯特資深認證講師龍子立為20多名企業(yè)中層管理者進行的“情境領導”培訓游戲的現(xiàn)場。在培訓中,學員被安排每2人一組進行游戲。桌上擺著兩疊牌,一疊是情境卡,一疊是行動卡。龍子立向學員解釋了游戲規(guī)則:每一組拿一張情境卡,再拿一張行動卡,行動卡上有4個答案,請進行選擇。以上的問題選擇D可以得到最高分。“
這個游戲中,情境卡的每一個問題都代表領導可能遇到一種管理狀況,而行動卡則代表處理的行為和方式。游戲的目的是培養(yǎng)領導準確判斷所處狀態(tài)及迅速反應的能力。龍子立反復提醒學員,作為領導者,要對不同狀態(tài)的員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才能確立自己的領導地位,這是情境領導的核心所在。
對上述案例中,龍子立根據(jù)“情境領導”的模型告訴大家,選擇D是最優(yōu)答案。因為對于新任主管而言,員工相當于新員工,處于有工作意愿、沒實際能力的狀態(tài)。為了盡快提高績效,主管要明確告知員工自己的工作目標,并盡快讓員工執(zhí)行,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所以相對于其他答案,D是比較合適的方法。
解釋了這個案例后,龍子立形象地說:“領導不同的行為帶來的管理效果完全不同。比如大家看我穿西裝打領帶來上課,會對我有個印象;如果我穿夏威夷的花襯衫花短褲,再穿一雙拖鞋,則是另外一種印象;而我僅穿著內衣內褲來上課,大家感覺又不一樣。我這個人沒有變,講話內容不變,所舉事例也一樣,但學習效果會有很大不同。而對領導者來說,情境領導就像打棒球一樣,你要根據(jù)不同的球來調整你揮棒的姿勢,讓你打出去的球能更準確地擊中目標。”
4種員工,4種管理方法
龍子立告訴記者,情境領導模式的創(chuàng)始人是世界知名行為科學家保羅。赫塞(PaulHersey)博士。1969年他出版了經(jīng)典著作管理與組織行為》,全面闡述了情境領導模式。如今,情境領導已經(jīng)不僅是一種先進的領導模式,同樣也是一種實用的領導工具與技能,可以通過培訓、練習和日常不斷運用而熟練掌握。
時至今日,全球已有125個國家的1000多萬經(jīng)理人接受過這一培訓并在應用此模式;在《財富》500強中,有400多家公司的中高級經(jīng)理學習過該課程。
所謂情境領導模式,就是以被領導者為中心的實用領導技能,它根據(jù)情境的不同,通過對被領導者準備度的判斷,使領導者適時地調整自己的領導風格,達到實施影響的最佳效果。
這種情境領導理論的核心在于,員工的行為才是領導實施管理模式的根本根據(jù)。由于每個員工所處的工作狀態(tài)不同,管理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情境領導”意味著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進行管理,領導要判斷員工處于哪一種狀態(tài),并據(jù)此有意地調整自己的領導和管理方式。
因此,對于管理者來說,實施情境領導的第一步應該是對員工的需要與狀態(tài)進行判斷,再采取相應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又大致可分為工作行為和關系行為:工作行為是指導性的行為,而關系行為是溝通行為。
赫塞博士經(jīng)過研究認為,員工的行為成長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也稱為員工的“準備度狀態(tài)”。
其中,第一階段為“沒信心、沒能力”(簡稱R1),第二階段為“有信心、沒能力”(簡稱R2),第三階段為“沒信心、有能力”(簡稱R3),第四階段為“有信心、有能力”(簡稱R4)。
對處于R1狀態(tài)的員工,管理者會發(fā)現(xiàn),命令和嚴格監(jiān)督員工最有效,此時則需要“指導性”的工作行為;對處于R2狀態(tài)的員工,則需要向其解釋自己的決策,并給予其陳述的機會,稱之為“推銷式”管理;對處于R3狀態(tài)的員工,則是要協(xié)助并鼓勵員工參與決策的“參與式”管理;而處于R4狀態(tài)的員工,領導者可以將決策權與執(zhí)行權交給他,實行“授權式”管理。
案例1:“海歸派”怎樣不再出走
許多領導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困惑:“為什么我的領導沒有效果?難道是我們的方法錯了呢?還是沒有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
龍子立對此解釋道:“如果你說餓了,別人給你咖啡或茶,肯定都沒有作用,因為你是需要食物。但是我給你食物,要用什么方式呢?如果我‘啪’地丟到你臉上,你要的東西是對的,但是我給的方式卻不對,你還是不高興。但如果把它做好,筷子擺好,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這就是情境領導的優(yōu)點。”
那么,作為領導,實施情境領導往往要經(jīng)過三個步驟:先進行診斷,知道員工需要什么;然后第二步是根據(jù)各人不同的習慣,進行調整;最后再與員工進行溝通,是否達到好的效果,如果不好,再重新進行診斷,審視哪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
在這當中,確診員工處于哪種狀態(tài)是最為困難的。
比如多年來,是否應該請“海歸派”加入管理層是很多企業(yè)領導者的困惑。因為實踐證明,有許多“海歸派”回國后往往在企業(yè)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后不得不離開,此中的原因為何?
龍子立根據(jù)情境領導模式分析認為,這是因為許多企業(yè)領導沒有對“海歸派”的狀態(tài)作出正確的判斷,以為他是有能力、有自信的R4狀態(tài),“海歸派”們自己也認為自己屬于這一種;但實際上他卻是處在有信心、沒有能力的R2狀態(tài),因為不少“海歸派”并不熟悉國內的經(jīng)營環(huán)境,比如請杰克。韋爾奇來管理海爾,也未必成功。
這個時候,如果只是依靠“海歸派”的自我努力,可能更找不到方向,弄不好會陷入沒信心、沒能力的R1狀態(tài)。
但如果企業(yè)領導對其進行指導,告訴他實際的環(huán)境,他就完全可能會變成有自信、有能力的R4狀態(tài),并且調整的速度要比別人快,從而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者。
案例2:何時溝通?何時指導?
一位員工跑來向老板說:“我這個月的業(yè)績還不錯,我會把下個月績效提高到現(xiàn)在的2倍,只要你給我1.2倍的薪水就可以。”遇到此種情況,作為老板,你該如何反應?大部分的老板肯定不會同意。那么,到底是先獎勵員工再期待績效,還是相反?
龍子立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老板比較合適的做法是“你先給我2倍,我再給你1.2倍”,因為作為管理者,不能采取先獎勵再要求的做法。
同理,關系行為也屬于獎勵,管理者一定要妥善使用,如果員工沒有業(yè)績,還使用關系行為,那就是獎勵他沒有績效的行為,這顯然不合適;等員工到了沒信心、有能力的R3階段,再使用關系行為進行鼓勵也不遲,效果也肯定比先獎勵后期待其成果更有效。
情境領導理論認為,有些時候對員工不需要溝通,比如在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工作時,溝通的意義不大,領導者要用指導性的工作行為去管理,明確告訴他該如何做;但如果員工完全知道怎么做,但是因為心情不好不愿意工作,就需要用關系行為進行溝通;假如他心情不好,可是也沒有做出成績,就需要管理者先用指導性的工作行為,再用溝通性的關系行為進行管理。
課程推薦:中層管理者管理技能提升訓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