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hr |
|
等級:版主 |
積分:1646分 |
注冊:2005-7-28 |
發(fā)表:491(304主題貼) |
登錄:545 |
|
|
從貨幣學解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及“朋”漢字的原意 |
從貨幣學解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及“朋”漢字的原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孔子的名言不但國內(nèi)人人皆知,就是外國人接待中國賓客時,也時常引用這句話,增加了彼此友好的氣氛。
朋,意為朋友,結黨。如朋黨,賓朋滿座,朋比為奸。也有倫比的意思,如碩大無朋。朋最早見于遠古時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在青銅器銘文中常常可以見到“貝五朋”類的句子,表明古時朋就是一種貨幣衡量單位。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明確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鳥聚在一起的情形。
“朋”這個字何以由雙月合成?見慣不怪,似乎少有人提出疑問。筆者看到一篇散文,由“朋”的造字聯(lián)想到對朋友的感想,文章的大意是,兩個月亮合成“朋”字,一個月亮好比一個單獨的人,雖然可以照亮自己,但如果有了另一個月亮,合成雙月亮,即有了朋友,更光亮了,這就是朋友帶來的溫暖。作者如果是抒發(fā)自己對朋友的體會和感想,這樣說未始不可。若以為“朋”字的結構本來就是由兩個月亮合成,則是極大的誤解。
《漢語大詞典》對“朋”字的解釋有十四種之多,前面的六種是現(xiàn)今通用的義,如作朋友、結交、結黨、朋黨、相類、一起等解。后面的幾種則現(xiàn)今已很陌生了,如朋通馮,通鳳、通崩、姓氏等。只有第七種作“古代貝幣單位”解,并引《詩經(jīng)》:“既見君子,賜我百朋”(《詩經(jīng)·小雅·菁菁者莪》)為證,才是“朋”的初義。
文字的創(chuàng)造和字義的演變深化,一般都是先具體,后抽象,朋作為貝幣是實物,但用來表示友誼,已經(jīng)抽象化了,所以朋友的義是后起的,貝幣的義是原始的。
把單個的貝加工穿孔,用繩子穿起來,叫串,兩串貝在一起,便叫作朋。附圖1是金文中的貝氏徽,畫的是一個人肩挑兩串貝,是很生動的朋字。單個的貝是象形字,它的演變過程,見附圖2。穿在一起的貝稱串,附圖3 是 甲骨文和金文的朋,省去了圖1中的人,它們和現(xiàn)今楷書的朋,已經(jīng)大不相同,楷書中的兩串貝已變成雙月,面目全非,但放在一起,還可以看出它們的潛在聯(lián)系。古代以五貝穿在一起,稱為一“串”(一說十貝為一串,但因地區(qū)、時代而異),兩串為一朋。附圖1 和圖3 中即是成串的朋貝。
貝有真貝仿貝之分,“朋”是真貝,仿貝是用石、銅、玉等材料仿制真貝,是因真貝供應量不足所引起。真貝只產(chǎn)于印度洋、太平洋西北部和我國南海西沙群島等處,其中又以背部有環(huán)紋,外殼光澤、非常美麗的貝殼最有名。貝在動物學分類上屬“寶貝屬”(Cypraea),屬下有好些種,貨幣之貝稱貨貝或錢貝(Cypraea moneta)。錢貝中大多數(shù)都是“虎斑寶貝”,學名為 C. tigris (指斑紋象虎紋)。西晉人木華,寫有一篇著名的《海賦》,內(nèi)有“豈徒積太顛之寶貝,與隨侯之明珠。”引用了紂王拘文王的典故,說周朝的太顛(人名)積聚了很多寶貝,獻給紂王,紂王得到寶貝,就釋放了文王。這是有關寶貝的最早記載,狹義的寶貝專指錢貝,后世把一切貴重的東西,都稱寶貝,那是廣義的寶貝。
貝幣的價值,視其大小而定,我們不知道商周時的貝幣如何區(qū)分大小,但《漢書·食貨志下》按貝的大小,分為五品,第五品太小,不能算貝貨,實際是前四品,依次分為大貝、壯貝、幺貝、小貝,它們各有一定的尺寸和折錢的標準,如大貝,長四寸八分以上,值錢二百一十六,…小貝,長一寸二分以上,值錢十等。這個記載自然是有一定的歷史沿襲根據(jù)。
貝幣在貨幣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貝幣以前,沒有通用的貨幣,人們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換,如牲畜、布帛、糧食、皮毛等物品都曾充當過貨幣使用,但它們只是等價的以物易物,不能算貨幣。采用了貝幣以后,不同的物品都可以用貝作為交換計算單位,貝才是貨幣的開始。以貝殼作貨幣,有許多的優(yōu)點,是其他任何物品所無法取代的,貝殼堅固耐磨,不易破碎,不會風化,既耐久藏,又便于攜帶,又有大、中、小各種規(guī)格,代表不同的價值,兼有流通、貯藏和支付的職能。好比銀行的存款,隨時可以存入或取出來使用,貝幣實在是冶金技術和造紙技術發(fā)明以前最理想的貨幣。
考古發(fā)掘所見的貝幣,出土于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其中婦好墓的棺內(nèi)有貝6800余枚[1]。去年又有報道,在河南鄭州洼劉遺址的商代、西周古墓內(nèi)出土了11枚距今3000多年的貝幣[2]。內(nèi)8枚貝幣的形狀較大,如成年人的大拇指;另3 枚貝幣偏小,形如成年人的小拇指。貝幣背部均有人工鉆磨的圓孔。(參閱附圖的彩貝)www.www.idcii.cn巔峰培訓網(wǎng)
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遠離印度洋、南洋島嶼,這些大量的海貝卻已經(jīng)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來到黃河流域中部,這個事實充分說明了當時的海內(nèi)外業(yè)已存在著一定的交通渠道,進行遠程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如果把孔子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去掉“不亦樂乎”,只剩“有朋自遠方來”,那末,這“朋”就是肩挑海貝的“朋人”(商人)了。 www.www.idcii.cn巔峰培訓網(wǎng)
以海貝為貨幣,不是中國所獨有,它是一種世界性的現(xiàn)象。印度洋中的 馬爾代夫群島即以海貝為貨幣,亞洲許多地方也使用貝幣。歐洲人往西非購買奴隸,即使用貝幣。安哥拉的約克公爵群島( Duke of York Islands )的托來人(Tolai ) 使用的貝幣,稱作“塔布”(Tabu) 。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的加澤爾半島人也使用貝幣。美洲印第安人也曾使用海貝,遺憾的是它們都沒有明確的紀年。但是可以推想,這些島嶼的人,以采集海貝為生,他們同外來人的交往中,外來人愛上了他們的美麗的海貝,拿實物與他們交換,因而促成了海貝作為遠程貿(mào)易的媒介。
中原內(nèi)地的貝幣是通過什么途徑輸入的?鑒于海貝的原產(chǎn)地都在南洋、印度洋一帶,它們必然是循著最近的半島和最近的陸地傳入,所以中國西南是傳播路線的首選。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一向有與印度、緬甸居民交換物資的傳統(tǒng),考古發(fā)掘追溯到昆明石寨山等遺址出土的大量戰(zhàn)國至漢的青銅器,上面有中亞人特征的人物像,還有印度、緬甸出產(chǎn)的瑪瑙、玉珠和海貝等[3]。古代中國和印度的海路交通,蘇門答臘和爪哇是必經(jīng)之路,這條渠道在春秋戰(zhàn)國時已經(jīng)使用。印度人都經(jīng)由馬六甲海峽、蘇門答臘和爪哇之南,抵達中國海岸,輸入珍珠、瑪瑙、海貝等。
以上指境外的情況,貝幣入境之后又怎樣從云南北上進入內(nèi)地呢?這要牽涉到云南和四川的交通關系。由于云南的“笮”(西南夷的別稱)在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種植粟,這粟自然是從黃河流域經(jīng)四川南下而來。這條南下的粟的通道也就是海貝(及其他)北上的通道。據(jù)童恩正的研究[4] ,四川對東南亞的影響約有六項,即粟、巖葬、船棺葬、石棺葬、大石遺葬、青銅器及手工制品。他指出四川到云南的交通,早在秦代已修有南北兩條官道,南路從四川宜賓到云南曲靖,稱“棘人道”;北路從四川雅安到云南晉寧,稱“青衣路”。至于云南到中南半島,可有三條通道,一是西路的緬甸道(《新唐書·地理志》),二是中路循紅河的下航水道,三是東路沿盤龍江(清水河)入越南(《水經(jīng)志·卷37,葉榆河條)。
《易·.坤》卦的卦辭說:“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一般解釋作往西南方向經(jīng)商可以盈利,東北方向可能虧損。為什么西南會得朋,顯然與朋來自西南有關,這也是一條證明。(附注“得”的古文作雙手捧貝,指獲得貝了)。
不難想象,當初肩挑或身掛朋貝的人,他們跋山涉水,來到中原地區(qū),向居住在內(nèi)地的各個氏族的人、特別是氏族首領及有史以后的帝王們“送寶貝上門”,將多么受到歡迎。因為積蓄的寶貝越多,象征通過交易占有的物資愈豐富,也即積累的財富越多,地位愈顯耀。還有婦女,也非常歡迎他們,因為貝殼類為她們送來新奇的裝飾品,這些稀有的裝飾品,既名貴又好看,可以向周圍的人顯示最“時尚”的打扮,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商代第23世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棺內(nèi)有那么多的貝隨葬,是有力的證明。
這樣看來,當初那些肩挑朋貝“有朋自遠方來”的人,他們把內(nèi)地所沒有的寶貝送到你家門口,交換當?shù)厣a(chǎn)的多余產(chǎn)品,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人,人們當然感到“ 不亦樂乎。”
貝幣成為財富的象征以后,商周時的帝王便拿朋貝作為一種獎勵,賞賜給下屬有功的領主們,專稱“賜朋”。領主們受賜以后,就鑄銅器以資永久紀念,并在器上鑄明“受二朋”、“受十朋”等字樣。現(xiàn)代的獎杯、獎牌、獎狀之類,可說是從賜朋演變而來,形式和內(nèi)容可以不斷變換,歷史的本質依然綿延。
到了周代,青銅冶煉技術推廣應用了,開始出現(xiàn)青銅的錢幣,稱“泉”,進入了泉和貝并用的時期,孔子是處于泉貝并用的時期。泉貝并用延續(xù)了約三四百年,到秦朝,正式廢貝,改用“錢”幣。錢和泉是同音同物,之所以改泉稱錢,是因泉只是同音假借,錢則同音還兼會意,表示由發(fā)音為戔、質地是金屬(銅)鑄成的貨幣。
以中國幅員之遼闊,貝幣的退隱當然并非同時同地,云南既是中國最早輸入海貝的通道和地方,也是最遲退出使用貝幣的地區(qū),遲至元明的時候,云南還在使用貝幣,直到明末清初,南明永歷帝進入云南,鑄造使用銅錢,貝幣才退出貨幣行列(詳見《云南通志·風俗篇》)。
有趣的是,貝幣在非洲還出現(xiàn)過一次“死而復生”的事,西非許多國家自從成為殖民地之后,都一律廢貝改用歐洲的貨幣,但到20世紀時,歐洲貨幣一度在西非發(fā)生劇烈的通貨膨脹,西非各國的人民很快恢復使用起貝幣來,從而避免了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害。20世紀竟然發(fā)生貝幣回潮的這種反常現(xiàn)象,導致美國德州大學的Yosef Bonaparte 撰文探討其產(chǎn)生的原因,他的論文題目叫“20世紀之謎:西非殖民地的貝幣”。[5] Bonaparte 的論文中使用“quaint” 表示貝幣,而quaint 的拼音與中國的“泉”相似,他沒有說明何以使用這個quaint 的拼音,這也是個謎。
朋作為貨幣退出歷史舞臺以后,這“朋”的貝幣本義更趨向淡泊,人們把歡迎“朋人”的心態(tài)加以抽象提升,引伸出友誼之朋。遠方來的“朋人”同時也會帶來本地所沒有的、新鮮事物的信息,理所當然地受到本地人的歡迎,于是孔子把它提升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在世的時候,貝幣還在使用,朋的意義已從貝幣向友誼之朋過渡,隨著貝幣被錢幣所取代,朋也完成了轉向抽象的友誼之朋。
朋轉為友誼之義以后,在中文中多了一個新詞,在中國的人倫文化上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如所周知,中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歷史漫長而影響深遠,形成了一整套等級森嚴的人際關系,不論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或“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人倫道德,其核心是下對上必須“服命是從”。上對下,高興時可以表示關懷、愛護、賞賜,不高興時可以責罵、訓斥、處罰,唯獨缺乏平等的友誼和友情。但是在原始的貝幣等值交換中,交換的雙方卻是以平等的身份來往,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互信感情,是一種真正的友情,正好彌補了等級森嚴的“三綱五常”的不足,朋是通向民主的道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實在包含這種深刻的道理。
貝殼作為貨幣的歷史結束了,它被銅錢、金銀元寶和各種紙鈔所徹底取代,但是貝作為歷史上歷時最長久的貨幣,它的影響卻一直在漢字使用中保存下來,試看漢字中常用的單音詞“賺”、“賠”、“賭”、“贈”、“質”…等,或雙音詞“財貨”、“買賣”(買賣)、“賞賜”、“賄賂”、“購貨”、“賑貸”、“資費”、“資貨”、“資財”、“賒貸”等,它們的偏旁只是表音的聲符,它們代表的意義都與金錢經(jīng)濟有關,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者不可能脫離這些大量從貝的漢字,進行寫作論述,貝的“靈魂不散”,說明文化、經(jīng)濟、歷史的延續(x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www.www.idcii.cn巔峰培訓網(wǎng)
------------------------------------
基本字義
● 朋 péngㄆㄥˊ
◎ 彼此友好的人:~友。~輩。~儕。~儔。賓~。至愛親~。
◎ 結黨:~黨(為私利而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的一幫人,朋比為奸;后來泛指士大夫結黨,即結成利益集團。)。
◎ 成群:群居~飛。
◎ 古代以貝殼為貨幣,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
◎ 比:碩大無~。
◎ 姓。 |
[本貼被作者本人于2012/8/25 22:27:35編輯過] |
|